课程建设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课程建设 > 课程建设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发布日期:2024-04-24 浏览量: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代码:GE1041

 

计划学时:54

 

学分:3

 

课程性质:必修、考试

 

面向专业全校各专业

 

课程负责人:陈婞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接续奋斗的历史,懂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人民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辛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懂得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理解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和重大意义,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重大意义,坚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理解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掌握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自觉用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树牢唯物史观,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 

 

教学大纲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理解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和重大意义,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重大意义,坚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导言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辛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2.理解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3.掌握掌握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教学内容

1.中国近代史综述

2.中国现代史综述

3.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教学重点

1.中国现代史综述

2.中国现代史综述

教学难点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方式、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认识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

2.理解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认识民族觉醒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意义;

3.掌握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科学分析和总结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帮助学生了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掌握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第三节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第四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学重点

1.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过程和反抗外敌入侵斗争的意义。

2.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3.民族危机激发中华民族的觉醒。

4.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5.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

6.为什么说西方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总根源?

教学难点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2.为什么说西方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总根源?

 

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标

1.了解农民阶级、洋务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实践;

2.理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教训;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与救国主张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3.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与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尽管种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些尝试的意义是不容忽视与抹杀的。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教学重点

1.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2.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4.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5.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大折。

6.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

教学难点

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标

1.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

2.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历史局限性;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

3.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及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及其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重大意义、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教学重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及其意义;

2.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及其意义;

3.辛亥革命爆发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历史局限性;

2.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原因和经验教训。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了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

2.理解中国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后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影响、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学重点

1.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影响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3.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及作用

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5.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6.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内外政策及其统治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懂得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领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2.理解关于第一节对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 ,采取讲授、视频与讨论相结合方式,让同学们明白只有联系国情和实际情况,才能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关于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内容,主要采取讲授及学生阅读及查找资料方式教学,认识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的 主要贡献,同时进一步弄清“左”倾思想错误及危害;

3.掌握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识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教学重点

1.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历程。

2.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

3.长征精神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国民党政府统治的本质和党领导革命斗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2.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成果,任何强敌、顽敌的侵略是必须打败、同时也是能够打败的。国民党及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

2.理解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掌握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原因,掌握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历史上中国第一次完全取得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捍卫中国的国家领土和主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节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路线和作用

3.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4.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的努力;了解国民党独裁的本质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及其历史命运。

2.理解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掌握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意义;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第二节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第四节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教学重点

1.重庆谈判

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4.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

1.国民党政府陷于全民包围之中;

2.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以苏为鉴”,开始了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2.理解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开创了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理解由于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不长,缺乏经验,再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深等多种原因,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犯了“左”倾错误。正确认识这些错误的实质,正确分析犯这些错误的原因,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评价党的历史。

3.掌握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成果的精髓及其内在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第二节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第三节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四节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第五节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教学重点

1.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4.毛泽东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5.“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成因和评价

6.开展社会主义建设20年的成就

教学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2.毛泽东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2.理解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特征、取得的成果,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内涵,把握其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3.掌握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掌握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三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第四节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重点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难点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2.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3.掌握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节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教学重点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2.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3.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

6.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7.党的二十大

教学难点

1.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修宪的内容、意义以及更好地发挥宪法的作用

 

课程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 

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从认知到掌握2个层次;而内容的组织限于大学新生的接受程度和水平,及学时数,只能停留于概念的层面。为了学生能掌握重点,课程内容不宜大而全。

本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已在各章具体内容中注明。

 

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采取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内实践结合上课内容,鼓励学生发言讨论、组织学生做主题演讲、课后布置完成练习题等;课外实践则利用课堂外广阔天地,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开展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包括:学生调研广州周边的爱国主义基地、网上资料搜索、观看相关影视、制作大学生实践视频等。

 

五.理论教学,基于课程特点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

 

1.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自我思考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该课程涉及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3.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课程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视频,多媒体教学与教具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4.答疑与互动等关注学生学习动态。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至少两周进行一次答疑。

5.采用现场教学,通过现场参观和现场教学,让思政课更加生动,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和掌握知识。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

 

为鼓励学生积极培养和锻炼自己适应社会与实践的能力,对能积极思考和提问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的成绩。本课程以总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总评成绩为百分制,满分为100分。总评成绩由2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要求、标准分别如下:

成绩构成

考核形式

成绩比例

考核要求

平时成绩

考勤

10%

迟到和早退15分钟内为迟到,15分钟以上为旷课,迟到3次等同于旷课1次;迟到一次扣0.2分,旷课一次扣0.6分。

课内实践

15%

课内实践主要包括三部分:课堂纪律表现、课堂学习表现、课堂作业。课堂纪律表现为4分,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课堂纪律建设,学生上课期间出现玩手机等违纪行为,可酌情扣1-2分,扣完为止,无违纪同学登记为4分。课堂学习表现为5分,主要包括学生课堂互动参与度、课堂学习实践活动表现情况。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回答、讨论问题,可以酌情加0.5-1分,要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广泛参与各位老师也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开展课堂学习实践活动,视情况给学生酌情加1-3分,3分为上限,例如课堂教学时,开展演讲活动时,视学生演讲内容和表现,酌情给分。课堂作业为6分,每学期布置三次作业,每次2分,一次为线下纸质作业,两次为用网络平台布置的线上作业。

课外实践

15%

两个项目二选一:

1.将《纲要》课程内容与“引领计划”结合,学生组队创作视频作品(“我心中的思政课”或“大学生将思政课”),计为课外实践成绩。并择优报送作品参加各级比赛。

2.选择自己家乡在近代史上有名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革命遗迹,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必须手写在作业纸上(A4),不得打印。根据完成情况,评分在5-15分之间评定。

期末成绩

期末考试

60%

闭卷笔试。

试题类型及比例:试题类型主要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单选、多选、判断)占总分的50%;主观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占总分的50%。

总评成绩

100%

 

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 课程的学时分配

 

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导言

 

2

 

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4

 2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6

 2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4

2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6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

4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4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4

 

总复习

 

2

 

总计

48

6

 

 

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

 

教材: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9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2月.

  

参考书: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1日。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2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1日.

5.《改革开放简史》编写组.改革开放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1日.

6.《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1日.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经济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园广从南路548号

    电话:020-87818918     传真:87818020

    邮编:510990

Copyright © 2014 sise. 广州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