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随着电子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种形态的机器人如同计算机一样正在高速全方位渗透到社会活动的各方面。机器人技术与产业是我国引领科技创新、加速产业提质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形成以及拓展就业岗位的一个热点领域,为此国家出台了众多政策促进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的快速发展。
2016年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标志着发展机器人产业正式成为国家战略。
在国务院发布《“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重点研制分散式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数据采集和视频监控系统等工业控制装备,突破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高性能减速器等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
2021年12月工信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广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五项主要任务;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聚集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在保障措施方面提出“加强机器人科技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专业技术和复合型高端人才。推进新工科建设,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推行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培养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支持举办各类机器人大赛。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升青少年机器人科技素养”体系化人才保障措施。
2022年10月16日召开的“二十大”在未来五年目标中明确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之一就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202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的目标。
2023年9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其中提出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提高汽车、电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医疗、农业等应用领域机器人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的供给能力。推动建立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建设“机器人+”产业链供需对接与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
2023年11月2日,工信部印发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更加清晰画出了人形机器人战略路线图。工信部表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同时还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将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而到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2030年将达千亿元规模。
2024年7月国务院推出了3万亿的大规模装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安排,绿色低碳、提质升级是核心,其中在“加快推动本质安全”部分提出在安全隐患高发领域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和“机器人替人”的技术途径。
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教高〔2023〕1号),提出“服务国家发展,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突出优势特色,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等工作原则,对与国民经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和行业作为战略发展方向,机器人工程就是“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之一。
2024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高教司函[2024]6号)提出,加大本科专业调整力度,着力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支持高校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支持高校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培育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
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可以看出,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将成为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也为我校专业优化指明了方向。增设机器人工程专业是我校优化学科布局的一项重要举措。
区域(大湾区/广东省/珠三角)发展的需要
服务属地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是我校的办学宗旨之一,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是粤港澳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的一个热门领域。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体量庞大、基础深厚,在工业4.0以及智能智造的浪潮下,依托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产业积累的技术优势与本地市场需求,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截至2022年7月,珠三角地区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2643家,聚集了越疆、库卡、隆深、合信、华成工业等技术实力与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形成了沿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以广州开发区、佛山高新区、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和深圳高新区为主要节点的带状集聚区,并辐射周边城市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广东省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装备行业高质量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整体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其中,2022年,广东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实现营收616.4亿元,增加值111.4亿元,产业发展处于全国第一梯队。2023年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16.88万台(套),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广东造”。
2024年4月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培育未来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粤工信装备〔2024〕4号),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和未来技术发展。其中,人形机器人是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门领域,被列第一位,提出的工作目标包括:到2030年初步形成“产业+科技+金融+人才”高水平协同的集群发展生态;到2035年,将广东省打造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等未来智能装备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形成若干家领跑全球的行业领军企业,未来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全国领先。
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人才是关键,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发展机制、应用机制既能使之充满发展活力又能使之快速渗透到社会需求的各方面。
社会发展对机器人工程人才的需要
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看对机器人领域人才需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中,含机器人名称的职业有“2-02-38-10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S”;“6-31-07(GBM63107)工业机器人操作运维人员”,并细分为“6-31-07-01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S”、“6-31-07-02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S”和“6-31-07-03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S”三个方向;“4-04-05-07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S”;还有部分职业要求具备操作使用机器人的能力。
从区域发展现状及趋势看对机器人领域人才需求
2020年8月,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强化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广东打造总量超过1350万人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初步构建起与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在高端人才支撑下,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广东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6%,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74.6%,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82.3%,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90.1%。
2024年4月广州市人社局发布《广州企业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2024年)》(以下简称《目录》),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S位列其中。《目录》紧扣“十四五”时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所需,围绕“制造业立市”战略目标,体现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产业需求,将进一步合理引导技能人才培训方向,加大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培训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目录》对高等院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