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科技学术节】
计算机系第二届
“互联网+”创新应用赛
暨DI科技创新大赛通知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校企合作,培养和发掘高端创新人才。计算机系拟举办第二届“互联网+”创新应用大赛暨DI科技创新大赛。
一、大赛主题迎党百年征程,开创科技未来
二、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广州软件学院
承办单位:
广州软件学院计算机系分团委学生会
广州软件学院应用软件开发协会
广州软件学院物联网协会
三、参赛对象广州软件学院学生
四、大赛赛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同学们更全面地去接触科技、了解科技,计算机系第二届“互联网+”创新应用大赛暨DI科技创新大赛围绕服务应用进行开发,分设“软件应用与开发”、“物联网应用”两个赛组。(参赛者自行选题)(一) 软件应用与开发包括以下小类:1.Web应用与开发2.管理信息系统。3.移动应用开发(非游戏类)4.算法设计与应用5.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类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6.中、小学数学或自然科学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7.汉语言文学(唐诗宋词)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8.虚拟实验平台。说明:1.微课为针对某个知识点而设计,包含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环节。要有完整的某个知识点内容,既包含短小精悍的视频,又必须包含教学设计环节。不仅要有某个知识点制作的视频文件或教学,更要介绍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教学设计、例题、习题、拓展资料等内容。2.“教学辅助课件”小类是指针对教学环节开发的课件软件,而不是指课程教案。3.课程教案类不能以“教学辅助课件”名义报名参赛。如欲参赛,应进一步完善为微课类作品。4.虚拟实验平台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进行设计、以支持完成某种实验为目的、模拟真实实验环境的应用系统。5.每队参赛人数为1-5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6.每位作者在本类只能提供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7.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决赛中,不能多于指导3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8.每件作品允许作者介绍时长不多于10分钟。(二) 物联网应用 包括以下小类:1.城市管理2.医药卫生3.运动健身4.数字生活5.行业应用。 说明:1.城市管理小类作品是基于全面感知、互联、融合、智能计算等技术,以服务城市管理为目的,以提升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为宗旨,形成某一具体应用的完整方案。例如:智慧交通,城市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监控,城市应急管理,城市安全防护,智能建筑,文物保护和数字博物馆。2.医药卫生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实现智能化医疗保健和医疗资源的智能化管理,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建议但不限于如下方面:医院应用如移动查房、婴儿防盗、自动取药、智能药瓶等。家庭应用如远程监控、家庭护理,如婴儿监控、多动症儿童监控、老年人生命体征家庭监控、老年人家庭保健、病人家庭康复监控、医疗健康监测、远程健康保健、智能穿戴监测设备。3.运动健康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以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大众健身质量为目的,建议但不限于如下方面:运动数据分析、运动过程跟踪、运动效果监测、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养成以及职业运动和体育赛事的专用管理训练系统和设备。4.数字生活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通过稳定的通信方式实现家庭网络中各类电子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以提升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便利程度为目的,包括如下方面:各类消费电子产品、通信产品、信息家电以及智能家居等方面。鼓励选手设计和创作利用各种传感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满足生活需求的作品。5.行业应用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解决某行业领域某一问题或实现某一功能,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价值为目的,包括如下方面: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零售、物流、农林、环保以及教育等行业的应用。6.作品必须有可展示的实物系统,作品提交时需录制系统演示视频(不多于10分钟)及相关设计说明书,现场答辩过程应对作品实物系统进行功能演示。7.每队参赛人数为1-5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8.每位作者在本类只能提供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决赛中,不能多于指导3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五、赛程安排1、报名阶段:3月11日-4月15日
2、提交项目书:4月28日前
3、初赛评审:4月29日-5月10日
4、决赛路演:5月18日
六、报名流程1.关注“广州软件学院计算机系”公众号。
2.后台回复:“DI”获取报名表。(注意:不同赛组填写不同报名表)
七、奖项设置
奖项
| 奖励形式
|
一等奖
| 证书及奖金
|
二等奖
| 证书及奖金
|
三等奖
| 证书及奖金
|
最具潜力奖
| 证书及奖金
|
优秀奖
| 证书及奖金
|
八、大赛要求(一)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二)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
(三)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专业、跨系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多于 5 人,指导老师不多于2人。
九、联系方式赛事咨询群:

软件应用与开发组咨询群

物联网应用组咨询群
赛事联系人:
物联网应用组联系人:
刘奕濠 13790683913
软件应用与开发组联系人:
马述裕 1367912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