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道德哲学和处世之学。《左传》中最早提出“知”“行”的辩证关系,《左传·昭公十年》中有言:“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意思是懂得道理算不上难事,难在实行。
一、强化大学生的公益认知。“知是行之始”,要推进道德实践,就必须先有正确的道德认知。
身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无疑是学习,但是就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说,单纯的理论学习及专业知识并不能让我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及获得社会的肯定。社会大环境对于我们的要求并不仅仅在于知识,还在于社会经验和阅历。我们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学到很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这就实现了从学习中实践的良性循环。
二、强化大学生的公益实践。“行是知之成”,道德认知最终要落实到道德实践,道德教育才是有意义的。
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本无字之书,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暴露很多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学生实践期间犯错是成本最低,也是最容易被原谅的,也是成长飞快的。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社会是另一个重要的学校和课堂,生活是另一种重要的课程和教材,实践是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我们可以参加的社会实践有哪些呢?
社会实践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提升道德素质的理性诉求,如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爱心支教、环境保护志愿者行动等活动中,千千万万名来自不同城市的大学生志愿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展示着当代大学生志愿公益的伟大力量。
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成长,了解社会工作模式,也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大学里的实践是非常宝贵,值得珍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