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广州鲁迅纪念馆又称一大旧址,现有《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红楼到钟楼——广东贡院和近代教育变革》《九天六夜秋闱苦 一点三方举子梦——广东贡院号舍基址陈列》四个基本陈列,并复原了国民党一大会议礼堂、鲁迅旧居、中山大学会议室等。在这建党一百周年的美好年代里,我们来到了广州鲁迅纪念馆,追溯过去,怀念先人。
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旧址
复原的会议礼堂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召开。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敲响了国民革命的钟声,给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下,创建广东大学、黄埔军校一文一武两所学校,培育了革命的军事人才,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迅速高涨,广东统一,北伐进展顺利。
雕像
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此外,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方向。”
谈到鲁迅先生,难免想起他弃医从文。从先生的《藤野先生》中,他自述“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出于对晚清朝廷的失望,他到日本留学;又由于对中国留学生的失望,他远赴仙台。他因看见而失望,因失望而逃避。最终走上了“弃医从文”,改造国民性的道路。在我看来,先生处于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光是从医救死扶伤是救不了整个民族的。从医救的是体魄,但是光有体魄又有何意义呢?倘若一个民族的魂消失了,仅剩的是体魄,那与傀儡有何异同。我们应拯救的,不仅是体魄,更是魂魄。鲁迅是伟大的,他心里装着国家民族之魂。
鲁迅先生的雕像
离开纪念馆后,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鲁迅的世界里漫步,我们真正明白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鲁迅先生同万万千千革命烈士都是不会死的,在我们的世界里仍然回响着他们伟大的声音,仍然跳动着他们生命的脉搏。我们将永远谨记并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