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社科网发布了2021年度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立项名单,我校2个项目获立项!
附:立项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学科分类
|
负责人
|
所在部门
|
1
|
涅槃重生: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乡村民间信仰研究
|
哲学文化·马克思主义
|
刘振源
|
思政部
|
2
|
遗留系统桎梏下智慧校园建设研究—基于信息部门视角
|
教育学
|
林平荣
|
软件研究所
|
项目介绍
项目一:《涅槃重生: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乡村民间信仰研究》
1、主要思路:
(1)以新时代广东乡村地区民间信仰现状为导向,开展课题调研,掌握当前广东乡村民间信仰的新情况。
(2)结合国内外前人关于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概况出新时代广东乡村民间信仰的新特点,形成关于广东乡村民间信仰现状的结论性观点。
(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当前广东乡村民间信仰新特点,探索将乡村民间信仰文化的优秀基因,融入乡村振兴建设中,实现对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
思路导图:

2、本课题创新程度
(1)通过对广东乡村民间信仰现状调查,掌握当前广东乡村民间信仰现状的一手调研资料,实现研究资料上的创新。
(2)以乡村振兴为视角,将当前广东乡村民间信仰的新特点作为背景,探讨将乡村民间信仰文化中的优秀基因,融入乡村振兴建设的途径,实现研究角度、研究内容的创新。
(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当前广东乡村民间信仰的新特点,进行分析,实现民间信仰文化中优秀基因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民间信仰新时代的新的内涵,完善相关的理论研究。
3、理论意义
(1)通过对当前广东乡村地区民间信仰现状进行调研,能够掌握当前广东乡村民间信仰实际情况,为后续民间信仰研究和相关决策机构提供数据支持。
(2)以乡村振兴为视角,探讨广东乡村地区如何将民间信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承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3)基于对当前广东乡村民间信仰现状的分析,探讨乡村民间信仰未来发展问题,对“民间信仰需涅槃重生”的观点进行论证,能够进一步完善对民间信仰发展问题的研究。
4、应用价值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同时也是民间信仰较为盛行的省份,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期,开展对乡村民间信仰文化的调研,规划民间信仰未来发展方向,一方面有利于为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决策参考,加强对民间信仰事务进行有效治理;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乡村民间信仰文化的优秀基因融入“乡村振兴”建设中,顺势而为,推进广东乡村地区“乡风文明”建设,能够推动广东省乡村建设特别是乡村文化领域在全国先行一步,促进广东乡村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项目二:《遗留系统桎梏下智慧校园建设研究—基于信息部门视角》
1、主要思路及重要观点:
(1)提高思想站位,重新定义信息部门使命与核心能力
智慧校园提供新时代的智慧服务新生态。在新时代新背景下,信息职能部门要提升思想站位,注重前瞻性战略性谋划,认真履行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统筹全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为广大师生及其他部门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
①改变传统被动的工作方式,深度参与智慧校园建设,领会、贯彻、执行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发展规划,积极献言献策,辅助管理者、决策者做好顶层设计,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好推手”。
②重新定义信息部门使命,从“大质量观”角度出发,强调“三融合”:与学校教学管理和整体战略相融合、与各部门及广大师生深度融合、把智慧校园的建设质量与业务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和产品质量相融合。
③改变职能定位,由“管理定位”向“服务本位”转变,突出服务应用为主;
④重新定义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沟通、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不单单是运维等技术支持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包括战略规划统筹、管理能力等。
只有全面提高信息部门各方面能力,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部门桥梁作用,以适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有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2)正确审视遗留系统桎梏,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做好顶层设计
抛弃推倒重来,正视遗留系统的桎梏,重新审视遗留系统的价值定位。深入分析遗留系统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剖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做好顶层设计,有效解决信息孤岛等现实问题,遵循学校既有成熟的业务流程,构建确实可行的总体架构与实施方案。我们初步设计智慧校园的总体构架如图1所示:

图1智慧校园的总体构架
第一步:拥抱遗留系统,重新定位价值。以信息部门为主导,打破分散建设局面,统一管理应用与服务,梳理各应用间的业务流,深入挖掘用户习惯,使用统一编程语言和计算引擎,统一存储,支持不同数据模型的统一数据处理平台,灵活调动不同数据库数据,构建强大的数据底座。
第二步:搭建一个统一认证资源集成支撑平台,对接校内分散应用系统,进行应用集成,从而解决应用烟囱凸显、建设分散的局面。
第三步:拥有了数据底座和支撑平台的基础配套,还需要建设一条融合IOT、WiFi、有线介质、5GRAN的高速信息公路,承载软硬交互的数据传输。
第四步:规划好智慧校园智慧功能。以师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通过遗留系统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实现以师生个体为中心的个性化主动服务,包括:服务一站式、虚拟校园卡、教学一网通、科研互协同等。
(3)加强理论认识,提升智慧校园内涵建设
①加强智慧校园理论学习,包括新技术、新方法、标准规范等,尤其是智慧校园的智慧本质与内涵,避免理念和实践还停留在“假智慧”层面,确保智慧校园的建设是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②智慧校园建设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建设过程中应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动力”,深入各部门调研,广泛听取师生的建议,建设师生深度参与的智慧校园开放生态;防止智慧校园“重建设、轻应用”,深度挖掘教育场景需求,构建智能应用,提高用户使用体验,使应用不仅能用、可用,还好用。
③不摒弃、止步于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智慧校园=数字校园+智慧化。智慧化更多体现在建设目标、建设指导思想方面。如果止于数字校园,而不向智慧校园发展,久而久之数字校园就不能很好地支撑学校的现代化发展。为避免将智慧校园建成数字校园的简单升级版,或防止数字校园冒牌为智慧校园,应该有相关的智慧校园规范和标准;两者要与时俱进,随着智慧校园的建设,数字校园会越来越少被提及,但这并不否认数字校园的客观存在。
④提升智慧校园安全,包括智慧应用安全,基础设施/平台的安全。智慧校园安全解决方案以全面、整体、长期地满足高校安全保障为目标,以体系化建设为手段,结合重点安全保护对象,实现高校信息安全建设顺利开展。
⑤运用大数据思维,推动智慧校园数据深度融合及创新应用。大数据时代,应该有效运用大数据思维理念、技术手段及管理方法,推动已有教育数据与新数据的融合。如何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融合新旧数据是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以前大部分是在管理数据,如今要变为“治理”。如果治理不好,“信息孤岛”有可能转向“数据孤岛”。
(4)完善机制体制
①建立CIO机制及其职能和管理模式,统筹制订符合校情实际、科学合理的智慧校园建设规划。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主动协调,带头理顺高校管理机制,促使教育教学部门、信息化部门、人事、财务、后勤等部门协同配合、联动参与,形成“一把手主动抓、分管领导重点管、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为智慧校园建设起好带头作用。
②赋予信息部门更多自主权限,更灵活的工作机制。在保证数据安全前提下,根据需要把数据进一步做脱敏处理分等级开放给师生,形成数据开放共享生态,助力产学研及应用创新。
③信息部门牵头从人员、技术、方法、管理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从而进一步规范数据的处理与使用,如《智慧校园数据权限指导原则及方法》、《数据存储行为规范》、《数据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规范》、《与第三方接口对接与开发规范》等等。
④学校层面,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对信息部门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信息部门评定职称制订相对倾斜政策,包括继续教育机制、信息化专业人才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学校真正重视信息部门,保持队伍稳定,形成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才能更好更快推进。
2、研究价值
(1)创新程度
1)正确审视遗留系统对智慧转型的桎梏,深入分析遗留系统存在价值,研究多模型数据处理平台,利用信息整合技术,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以及遗留系统的后续改造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综合运用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融入了以数据为纲、数据治理的智慧理念,强调“开放、共享、创新”基本原则,为智慧校园数据深度融合及教育应用创新提供动力和技术支持。
3)以信息部门的独特视角,充分结合遗留系统背景,研究智慧校园转型解决方案,为同类院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2)理论意义
1.进一步梳理信息部门与智慧校园之间的耦合关系,丰富信息部门在新时代智慧教育背景下的新内涵、新使命、新意义,使信息部门有独特的定位,使之在建设过程中不错位,并司其职。
2.理清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的关系,认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只有理清两者关系,才能避免迈错步走错路以及“有了智慧校园就摈弃数字校园”的尴尬现象。
3.进一步夯实和完善智慧校园理论内涵和机制建设,包括智慧校园智慧如何体现、智慧校园建设什么、怎么建等基本问题。
4.提升高教数据治理科学内涵,创新大数据“数据管理与信息管理”组织方法,消除数据孤岛、缩小数据鸿沟,统一规范数据标准,改善教育治理体系与综合治理能力,驱动高等院校由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
(3)应用价值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基于遗留系统背景下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对构建智慧校园建设的通用架构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治理中嵌入大数据思维,可以不断沉淀和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将智慧校园建设理念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基于智慧校园总体框架,高校可以结合在教育管理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扎实稳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智慧应用,服务广大师生,为学生提供从入学到学习、生活、直到毕业等全过程的个性化高质量信息服务;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先进信息手段增强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效率;为管理者、领导者从教学、管理、生活等多个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决策依据,让信息技术渗透学校各方面,从而深化教育改革,助推学校智慧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