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公布了 2025 年度课题立项名单。我校共有4项课题成功获批立项。
立项课题聚焦广东非遗、百千万工程”等领域,融合AI技术等元素,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将为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表1 立项名单

附课题研究内容:
《人工智能赋能广东非遗动态传播的民办高校视觉课程链重构研究》:本课题的总体框架为《商业插画→动态图形设计→信息图表设计》的递进式课程链。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将非遗文化与AI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民办高校视觉传达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见表2)
表2 递进式课程链总体框架与基本内容
AIGC 生成图像对设计学生审美认知与教学实践影响探究--以《产品设计美学》:本课题深入分析AIGC图像的特点,如生成效率高、风格多样性、创意性强、数据驱动性等,探讨这些特点如何与设计审美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作用。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针对民办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开展调查。分析 AIGC 图像在《产品设计美学》课程中的实际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提出优化策略提供依据。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优秀的设计作品中 AIGC 图像的应用技巧和审美价值。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构建涵盖学生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创造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将 AIGC 图像使用效果纳入评价范畴,从创意性、审美性、技术性等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以科学评估学生在 AIGC 时代的审美学习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图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图
《民办高校设计学赋能“百千万工程”数字化文创实践研究》:引入AI设计、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创意生成与产品优化;探索民办高校产品设计专业与地方企业、政府、非遗传承人等主体的协同合作机制;通过文创产品开发与品牌打造,推动乡村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文化 + 科技 + 设计”转型。构建民办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服务“百千万工程”的数字化文创理论模型,完善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理论体系;提出数字化技术赋能乡村文创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完成乡村文创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与开发,推动至少3个乡村文创项目实现产业化落地;建立 2-3 个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形成 “教学 — 实践 — 转化” 一体化的民办高校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政府与企业提供乡村文创产业升级的决策建议报告,助力 “百千万工程”实施。
《AI赋能民办高校经济学课程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实践研究》:本课题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民办高校经济学课程个性化学习的影响因素,构建AI赋能民办高校经济学课程个性化学习的作用机制模型,如图1。并依据作用机制研究民办高校经济学课程个性化学习路径的优化策略,构建分层分类的经济学课程个性化学习体系,对民办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

图1 AI赋能民办高校教育个性化学习作用机制
科研处
202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