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教育课程群团队2021年获得学校立项,2023年通过学校验收,成为基础与通识学院的一个校级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有8人, 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助教1人;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年龄支撑结构合理,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4人,硕士占50%以上;35岁以下1人,36-45岁5人,45岁以上2人,团队在专业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具有合理的结构。
弦歌教育课程群团队围绕弦歌教育为特色,建设有科研能力、有创新意识、有特色及可持续发展的弦歌教育教学团队。以团队合作为机制,以人才培养为根本,通过开设弦歌教育相关课程,深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在音乐教学中改革创新。将弦歌文化引进社团活动的建设中去,增加社团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带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传承和弘扬弦歌文化。
团队带头人张海鸥教授,长期致力于团队课程建设、教科研工作并做出贡献,具有较强的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形成独有建树的学术思想,项目建设期间出版专著3部,获得2项国家级课题立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和国家教育部项目1项,是我校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为零的突破;每学年讲授1-2门课程,教学评价优秀。团队成员近五年主持校级或以上教改项目多项,国家课题2项、省级项目2项,其中质量工程1项在研,一项教育厅项目已结题;主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其中1项结题,1项在研,已发表11篇,发表在核心期刊2篇;已收稿待发表的3篇,其中1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在《教育教学》《中国韵文学刊》等期刊上发表,
团队持续开设弦歌系列课程。立项以来,围绕弦歌教育持续开设2-4门课程:《诗词吟诵与演唱》《中国古诗词赏析》《合唱》《演唱表演》《音乐欣赏》等相关课程,围绕演唱、吟诵、欣赏和表演开展教学。新开设课程《诗词吟诵与演唱》,由团队诗词和音乐教师共同上课,打破传统的一师一课堂的教学模式。目前已开设四个学期,从演唱、吟诵和欣赏等方面进行教学,学生评价优秀。(佐证数据)采用线上教学模式与个性化培养方案联动,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这是本团队美育课程的特色之一。为学生推送不同的音乐、文学等相关学习资料加强互动,使课堂更生动,激发学生兴趣。
团队形成一定的特色,通过诗教和乐教的有效融合,以古典诗词为核心,音乐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和歌曲的风格,呈现多样化的音乐课堂。团队致力于将经典诗词的吟诵、赏析、演唱和表演融合为有一定体系性和制度性的教学和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