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

自动化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5版专升本)

发布日期:2025-09-12 浏览量:

 

 

 

 

 

 

 

 

 

 

 

自动化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2025版)

 

适用专业层次:专升本

 

 

 

 

 

 

 

 

 

 

 

 

教务处



自动化专业

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

2025版)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自动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制订,由学校学术委员会论证并批准执行。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甘俊英  陈华珍  程良伦(广东工业大学)    浩(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阳小燕  廖京盛  梁新荣  易际明

执笔人许智榜

审核人甘俊英

 


自动化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801

 

一、专业定位

面向区域智能制造与工业自动化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工程实践、系统集成与技术应用能力从事自动化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调试、运维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自动化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练掌握自动化相关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解决自动化及相关领域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控制领域从事产品开发及系统设计、调试与运维、专业教学及工程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左右的预期目标:

目标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体格健康,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和较强的劳动能力;

目标2能够适应现代自动化技术发展,熟练掌握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自动化专业知识,能对自动化领域工程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目标3:能够跟踪自动化及相关领域的主流技术,具备一定的工程创新能力和系统研发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工具独立从事本领域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或进行相关技术研究,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4具备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在自动化领域工程实践中能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目标5: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团队精神、业界视野、有效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能够与时俱进、拥有终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三、培养规格

(一)学制

学制二年,修业年限为2到4年。

 

(二)修读学分要求

77学分。

(三)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

指标点1.1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能将其用于自动化工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

指标点1.2掌握电子电路、计算机等工程基础知识,能将其用于自动化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设计;

指标点1.3理解并掌握自动化工程专业知识,针对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选择恰当的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推理和求解。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自动化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指标点2.2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分析研究,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选择;

指标点2.3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论证自动化工程领域的工程问题解决途径并试图改进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控制算法、控制策略、自动化装置、自动化系统和信息处理方案或技术,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指标点3.1应用自动化专业知识,设计自动化领域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指标点3.2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控制算法和自动化装置,并体现创新意识;

指标点3.3能够在设计和开发环节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并评价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4.1能够按照给定的实验方案,选用合理的实验仪器及设备,搭建实验系统,完成既定实验要求;

指标点4.2掌握实验设计方法,针对工程问题提出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

指标点4.3能够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应用系统的实验数据,解释数据体现的自动化系统内在规律;

指标点4.4能够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实验结论,为解决自动化领域的工程问题提供支撑。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指标点5.1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等途径查询、检索自动化工程专业文献及资料,并筛选出有用信息;

指标点5.2开发、选择并熟练使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

指标点5.3能够理解现代工具对工程问题设计与仿真的优势和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和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指标点6.1熟悉自动化工程领域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对工程实践和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合理分析;

指标点6.2能够识别、分析和评价自动化工程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

指标点6.3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的经历,理解自动化工程实践应承担的社会发展、人类健康、国家及公民安全、国家法律及地方法规、文化建设等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的具体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指标点7.1熟悉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认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指标点7.2能够评价自动化工程实践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安全防范措施等,理解其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自动化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指标点8.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及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指标点8.2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能够在自动化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相应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指标点9.1能够理解多学科背景下团队成员的角色定位,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主动与其他学科的成员合作开展工作;

指标点9.2在多学科交叉的工程背景下,能够主动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和负责人的对应角色。

10.沟通:能够就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指标点10.1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能够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指标点10.2能够应用自动化专业知识撰写报告、设计文稿,就工程问题向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指标点10.3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指标点11.1具备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成本效益评估方法;

指标点11.2能够将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多学科环境中的工程设计、运行及管理。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指标点12.1能够主动适应工程环境的变化,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素质;

指标点12.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了解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具有持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专业主干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

五、专业核心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与PLC、嵌入式应用开发、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

六、课程体系与学分结构

课程类别

总学分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比例

公共必修课

12

168

72

15.58%

专业必修课

40

450

288

51.95%

专业限选课

0

0

0

0

通识限选课

2

36

0

2.6%

任选课

11

72

126

14.28%

毕业实习

4

0

72

5.19%

毕业设计(论文)

8

0

144

10.39%

总计

77

726

702

100%

说明:

1.公共必修课包含思政、英语、体育、劳动和创新创业等类课程。

2.专业必修课包含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

3.专业限选课包含以一个或多个不同的专业应用点而构建的一个或多个课程群。

4.通识限选课包含艺术类课程(2学分)

5.任选课包含素质和能力拓展类课程。

七、课程设置与学分(学时)分配

(一)必修课

7-1-1 公共必修课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  学时

各学期周学时

考核

考试

考查

GE1109

体能训练 I

Physical Training I

0.5

18

0

18

0.5

 

 

 

 

GE2027

大学英语 III(听说进阶)

College English III (Listening & Speaking )

2

36

24

12

2

 

 

 

 

GE20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3

54

48

6

3

 

 

 

 

GE3001

形势与政策V

Situation and Policy V

0.25

8

8

0

0.25

 

 

 

 

GE3004

形势与政策VI

Situation and Policy VI

0.25

8

8

0

 

0.25

 

 

 

GE104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An Outline of Chinese Near Past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3

54

48

6

 

3

 

 

 

GE2030

大学英语 IV(读写进阶)

College English IV (Reading & Writing )

2

36

24

12

 

2

 

 

 

GE4003

就业指导

Employment Guidance

0.5

10

8

2

 

0.5

 

 

 

GE4004

形势与政策VII

Situation and Policy VII

0.25

8

0

8

 

 

0.25

 

 

GE4005

形势与政策VIII

Situation and Policy VIII

0.25

8

0

8

 

 

 

0.25

 

小计

12

240

168

72

5.75

5.75

0.25

0.25

 

 

7-1-2 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  学时

各学期周学时

考核

考试

考查

GE1037

高等数学II()

Higher Mathematics II

4

72

72

0

4

 

 

 

 

LA3011

自动控制原理

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4

72

54

18

4

 

 

 

 

LA2019

电机与拖动

Motor and drag

4

72

54

18

4

 

 

 

 

LA3013

电气控制与PLC

Electrical Control and PLC

4

72

36

36

4

 

 

 

 

LA2020

电力电子技术

Power Electronic Technology

3

54

36

18

 

3

 

 

 

GE1044  

大学物理I

College Physics I

2

36

36

0

 

2

 

 

 

GE1118

大学物理实验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 I

1

18

0

18

 

1

 

 

 

LA3024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Process Control and Automation Instrumentation

4

72

54

18

 

4

 

 

 

LA3023

运动控制系统

Motion Control System

3

54

36

18

 

3

 

 

 

LA3027

机器人控制技术

Robot Control Technology

2

36

18

18

 

 

2

 

 

LA3019

计算机控制技术

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

4

72

54

18

 

 

4

 

 

LA3025

PLC综合应用技术

PLC Integrated Application Technology

4

72

0

72

 

 

4

 

 

LA3026

智能控制系统与设计开发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and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

36

0

36

 

 

2

 

 

LA4103

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

Graduation Practice of Automation Major

4

72

0

72

 

 

4

 

 

LA3017

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Graduation Design of  Automation Major

8

144

0

144

 

 

 

8

 

小计

52

954

450

504

16

13

16

8

 

 

 

(二)限选课

7-2-1 通识限选课(选择2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  学时

各学期周学时

考核

考试

考查

ZX0082

学会学:学习之道

Learning to Learn:

the Way of Learning

2

36

36

0

 

2

 

 

 

ZX0083

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Scientif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Methods

2

36

36

0

 

2

 

 

 

GE0086

趣味逻辑学

Logic of Interest

2

36

36

0

 

2

 

 

 

小计

2

36

36

0

0

2

0

 

 

 

 

(三)任选课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  学时

各学期周学时

考核

考试

考查

LA3018

组态软件技术

Configuration software technology

2

36

0

36

2

 

 

 

 

LA3021

电气CAD制图

Electrical CAD Drawing

2

36

0

36

 

2

 

 

 

LD2003

嵌入式应用开发Embedde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4

72

36

36

 

4

 

 

 

LL3005

计算机网络基础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Network

3

54

36

18

 

 

3

 

 

小计

11

198

72

126

2

6

3

 

 

 

 

(四)其它实践教学安排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折合学时

实践  时长

课程安排学期

考核

考试

考查

GE1111

入学教育

College Orientation

0.5

9

9学时

 

 

 

 

GE0148

公益劳动

Commonweal Labor Course

0.5

22

22学时

 

GE00156

社会实践

Social Practice

2

36

2

 

 

 

 

 

GE3101

毕业教育

Graduation Education

0.5

9

9学时

 

 

 

 

 

说明:

1)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公益劳动、社会实践为课余安排,不占用计划课时。

2)折合学时计算:集中实践1周计1学分,折合18学时。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准确归纳出本专业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3-5个主要专业能力(不包括非技术能力)。

1.培养学生自动化领域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

3.培养学生自动化集成与应用创新能力。

 

(二)专业能力与实践内容(项目)的支撑关系

专业能力

实践层次

支撑专业能力的专业实践教学安排

主要实践内容(项目)

实践学分

组织

形式

对应课程(课程代码)

授课学期

实践平台安排

自动化领域应用能力

认知层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

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

1

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LA3011

专业实验室

体验层

三相异步电动机在各种运行状态下的机械特性

1

实验

电机与拖动LA2019

电气传动综合实验室

路由协议配置

1

实验

计算机网络基础LL3005

网络云应用实验室

专业应用层

控制系统的PID校正器性能分析

1

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LA3011

自动控制技术实验室

综合与创新层

PWM直流电动机系统参数和环节特性的综合测定实验

1

实验

运动控制系统LA3023

电气传动综合实验室

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

认知层

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及仿真

1

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LA3011

自动控制技术实验室

体验层

十字路口交通灯模拟控制

2

实验

电气控制与PLC LA3013

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室

专业应用层

三相交直交电压型变频电路设计

1

实验

电力电子技术LA2020

电气传动综合实验室

数字脉冲分配器与步进电机调速控制

1

实验

计算机控制技术LA3019

自动控制技术实验室

综合与创新层

基于数字PID控制算法系统设计

1

实验

计算机控制技术LA3019

自动控制技术实验室

自动化集成与应用创新能力

认知层

悬臂机械手模拟控制

4

实验

PLC综合应用技术LA3025

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室

体验层

上水箱液位-流量串级控制系统设计

1

实验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LL3103

过程自动控制实验室

专业应用层

双闭环三相异步电机调压调速系统设计

1

实验

运动控制系统LA3023

电气传动综合实验室

综合与创新层

自助餐流水台控制设计

4

实验

PLC综合应用技术LA3025

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室

智能环境检测系统设计

1

实验

智能控制系统与设计开发(LA3016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室

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

4

实习

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LA4103

实习所在单位

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8

实践

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LA3017

实习所在单位

 

 

 

 

 

 

专业能力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名称

学时

对应课程名称(课程代码)

自动化领域应用能力

控制系统的PID校正设计及仿真

4

自动控制原理(LA3011

三相异步电机在各种运行状态下的机械特性综合测试

4

电机与拖动(LA2019

PWM直流电动机系统参数和环节特性的综合测定

4

运动控制系统(LA3023

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

基于数字PID控制算法系统设计

4

计算机控制技术(LA3019

三相交直交电压型变频电路设计

4

电力电子技术(LA2020

十字路口交通灯模拟控制

4

电气控制与PLCLA3013

自动化集成与应用创新能力

上水箱液位-流量串级控制系统设计

4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LA3009

智能环境检测系统设计

6

智能控制系统与设计开发(LA3016

自助餐流水台控制设计

4

PLC综合应用技术(LA3025

(三)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专业实验(实训)安排

 

(四)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要求

针对专业实践教学的各种组织形式,分别简述其教学目标、主要内容、实施条件、成绩评定方法等。

 

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有实验、实训和实践三种。

4.1 实验形式

4.1.1 教学目标

1.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相关实验,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万用表)的操作技能,掌握自动化专业领域中检测、建模、控制和优化的基本原理和策略,以及对信息处理与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自动化领域应用能力。

2.理论实践结合目标:深化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等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验证教学中的关键理论,并完成从仿真到物理实现的完整设计流程。

3.创新教育目标:通过三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创新意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4.1.2 主要内容

根据专业相关课程的性质及特点,实验内容可划分为三类:自动控制类实验、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类实验。

1.自动控制类实验:内容主要有自动控制系统典型环节时域响应、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线性系统的根轨迹、线性系统的频率分析、PID性能分析、基于数字PID控制算法系统设计、十字路口交通灯模拟控制等。

2.过程控制类实验:典型工业过程的阶跃响应、一阶单容上水箱对象特性测试实验、二阶双容中水箱对象特性测试实验、下水箱对象特性测试上水箱液位PID整定级双容中水箱液位PID上水箱液位-流量串级控制系统设计等。

3.运动控制类实验:运动控制系统数学描述、运动的感知、驱动器及其运动调节、伺服电动机模型及控制、运动控制对象建模与控制算法设计,三相异步电机的机械特性综合测试,PWM直流电动机系统参数和环节特性的综合测定、三相交直交电压型变频电路设计等。

4.1.3 实施条件

实验项目均在专业相关实验室实施,具体实验条件与所需平台有关。

1.自动控制类实验:自动控制原理相关实验在自动控制技术实验室开展,实验室配置有自动控制实验箱、配套的计算机系统及相应的开发软件; 

2.过程控制类实验:工业过程的相关实验在过程自动控制实验室开展。

3.运动控制类实验:运动控制实验在电气综合控制实验室完成,实验室配置有电机、电机控制实验台以及电力电子实验模块。

4.1.4 成绩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评定通常采用过程性评价,包含预习报告、操作过程、实验报告等部分。

 

4.2 实训形式

开设有智能控制系统与设计、PLC综合应用技术等实训课程。

4.2.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电路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熟悉控制系统设计流程、控制器设计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完成简单的电路设计和程序调试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在嵌入式芯片应用开发、智能检测技术、PLC系统开发等工程应用的职业技能。

3.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对智能控制系统开发、PLC程序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4.2.2 主要内容

1.电子电气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路图的阅读与分析、电子制作工艺、电路设计与制作。

2.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从需求分析、功能描述、性能确定、方案制定、系统设计到功能实现的基本技能和开发流程。

3.PLC电气控制系统的电路设计、程序设计、仿真调试、现场调试和组态软件应用。

4.2.3 实施条件

有专业的实验室可开展实训工作,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在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室,PLC综合控制实验在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室开展。

4.2.4 成绩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评定通常采用过程性评价,包含操作过程、实验报告、作品质量等部分。

4.3 实习形式

实习针对自动化专业的毕业实习。

4.3.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毕业实习强化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企业生产项目进一步扩充知识。

2.系统开发能力:通过毕业实习参与到企业项目开发中,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开发经验。

 4.3.2 主要内容

实习内容与具体实习单位的岗位需求有关,自动化专业要求学生实习的岗位要与专业对口。

4.3.3. 实施条件

实习的实施条件由实习单位的具体工作环境及岗位需求决定。

4.3.4 成绩评定方法

实习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企业评定成绩、指导老师评定的成绩两部分构成,各占50%。实习要求时长为至少一个月,且在实习期间必须结合自身的实习情况撰写四份实习日志和一份实习报告。

 

九、创新创业教育

(一)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以自动化理论与技能实践为基础,聚焦非技术能力与素养的培养,结合专业领域特点,通过课程、实践及竞赛等教学活动,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将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业自动化流程优化、智能设备功能升级等实际工程项目中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改进措施。

2.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整合思维,融合自动化与计算机科学、电气传动、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知识交叉的能力,能够在自动化+AI、自动化+物联网等跨领域进行创新性活动。

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工程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具备主导和管理能力,并能够基于技术可行性与风险做出决策。

4.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具备终生学习持续发展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安排

1.创新创业相关必修课程

1)教学目标

系统构建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培养商业思维与基础实践能力,对接自动化专业技术转化需求。

2)主要内容

通过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以及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创新演讲等活动,开展国内外交流和学习模式,让学生参加国际交流,了解自动化专业的国际前沿动态,拓宽国际视野,激发群体创新意识和潜能、提高交流和发展能力。

3)实施要求

整合自动化专业教师(技术背景)与经管学院教师(商业背景),或邀请自动化行业创业者担任客座讲师,开设第二课堂,建立学生主导的兴趣小组、科学技术学会和创新创业联盟。

2.设计性创新型实践

1教学目标

通过自动化技术实践强化问题解决与项目执行能力,培养从技术方案到原型实现的落地思维

2主要内容

以电子技术、嵌入式单片机、PLC技术为基础,开展控制系统PID校正及仿真、上水箱液位PID整定、数字PID控制算法系统、电压型变频电路、十字路口交通灯模拟控制等项目设计与调试。

3)实施要求

配备工业自动化实验室硬件设施PLC、传感器、工业机器人平台)、嵌入式开发平台(STM32 / 树莓派)、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可以引入企业真实需求,由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硬件搭建/软件编程系统调试成果验收(原型机演示 + 技术报告)等实施流程开展工作。

3.第二课堂

1)教学目标

以竞赛为载体培养团队协作、压力应对与跨学科整合能力,提升自动化技术工程化应用水平。

2主要内容

可以组队参加工业自动化挑战赛、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智能车竞赛等竞赛活动,按组队报名需求分析(如竞赛任务拆解)技术方案设计硬件搭建与算法开发模拟调试现场竞赛的竞赛流程开展教学培训工作

3)实施要求

学校提供竞赛专项经费,设立 竞赛导师库(由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担任指导)。鼓励自动化专业学生与计算机、机械等专业学生混编组队,培养跨学科协作能力。建立 校内初赛区域赛全国赛递进机制,配套赛前硬件调试工作坊、算法优化讲座等培训活动

4.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1教学目标

全流程培养从创意孵化到商业落地的创业能力,掌握资源整合、风险管控与成果转化方法。

2主要内容

可以进行开发新型自动化设备,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技术创新。提供中小企业自动化解决方案,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等应用服务。有条件的可成立学生创业团队,开展真实商业运营。

3)实施要求

实行学校学术导师+企业产业导师的“双导师”模式,建立季度汇报制度,监控技术研发进度与商业指标,并对接学校相关部门,提供专利申报、工商注册等支持。

 

十、其他说明

本方案于20254月制(修)订并由学校学术委员会审定,自2025级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