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9届香港国际影视展(FILMART)于2025年3月17日至20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盛大举行。作为全球第三大、亚洲最大的影视内容交易平台,为期四天的香港国际影视展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涵盖影视娱乐公司新闻发布会、电影巡礼、峰会、研讨会、交流会以及试映会等,为全球影视行业从业者搭建了一个信息共享与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吸引了展会吸引了来自34个国家及地区的760多家展商,以及来自世界各地著名制片人、发行商、投资者及业界代表踊跃参与。
本届展会首设"人工智能影坊"(AI Hub)核心展区,聚焦AI技术革新影视制作全流程。我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 纪铄帆 代表教研室赴港交流学习,考察AI技术与影视教育的融合路径,为学院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积累前沿经验。


本次展会最大亮点:AI正在重塑影视工业,技术落地推动全链革新
本届"人工智能影坊"由香港贸发局联合香港电影制片发行协会、香港电影后期专业人员协会共同打造,设置"前期制作及拍摄""影像及声纹制作""虚拟制作"三大主题展区。展区内的技术突破远超预期:
l 智能拍摄系统:搭载深度学习的摄像机在逆光场景中0.3秒完成12项参数调整,动态范围优化能力超越人类摄影师十年经验,据参展商透露,此类技术已为剧组节省40%拍摄周期;
l 声纹克隆革命:基于影帝梁朝伟2小时语音样本训练的AI声库,不仅能复刻音色,更可捕捉情感震颤的微妙波动,彻底打破跨国合拍片的语言壁垒;
l 虚拟制作飞跃:输入"赛博长安"指令后,AI在17秒生成360度全景数字城市,飞檐斗拱间悬浮全息商铺,机械朱雀掠过霓虹牌坊,传统百人团队数月工作量被重构为即兴创作。
值得关注的是,Stars Collective发布的《八戒》概念片中,AI通过解构1500个经典西游镜头数据,设计出兼具憨态与神性的角色微表情系统,其AI编剧助手更产出23版剧情方案,显然,AI正推动影视工业迈入"智造时代"。

参展启发:AI+影视教育,应对产业变革的双向赋能
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电影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香港国际影视展上的讨论为我们揭示了AI与电影教育融合的多个维度,既有对技术工具的理性审视,也有对未来教育模式的深刻思考。
首先,AI已不再是遥远的概念,它正在成为电影制作流程中的核心工具。从自动化处理字幕、噪音消除等繁琐任务,到协助分析市场数据、优化预告片效果,AI显著提升了制作效率。这些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和从业者能够将更多精力聚焦于创意与故事本身,而非技术执行层面。AI是打开创造力的一种方式,它如同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跃迁,为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随着AI技术深入决策领域(如剧本选择、角色塑造),人与机器的关系正演变为新的社会政治议题。有学者提出需引入“AI心理学”等跨学科课程,探讨技术如何影响人类决策及创意过程,这不仅关乎技术可行性,更触及伦理边界——如何确保AI理解人类情感,而非仅仅模拟响应。

未来教育再思考:构建人机协作的影视教育新生态
面对AI的普及,影视教育需调整方向,着重于培养学生与AI协作的能力。这包括教授AI工具的使用技巧,如利用AI规划解决问题流程、调用不同工具链,同时也需强化批判性思维,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导致的创意惰性。我院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重视影视制作、交互设计等专业建设,近年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珠三角多家影视基地、科技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此次考察的经验将为之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努力将AI技术深度融入课程,培养兼具技术素养与人文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供稿丨创意设计学院 纪铄帆
编辑丨毛伊洁
初审丨创意设计学院团委 于丽梅
复审丨创意设计学院 林圣平
终审丨创意设计学院党委 李秋